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香港上海匯豐控股,「中國的國際銀行」

明天是重陽節假期,小弟在此預祝各位登高望遠,假期愉快!
今日小弟想講的是「一帶一路」與「匯豐遷冊」

為甚麼要發展「一帶一路」?
昨日,中國公布的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增長6.9%,首次跌穿保七線。其中佔比40.6%的製造業,增幅由6.1%進一步放緩至6%。從中可見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依然嚴峻,所以中央急需打開產能外輸的決口,近年領導人不斷外訪,其中一個節目就是推銷中國製造。「一帶一路」及「亞投行」的誕生,便是由此起。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是由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於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的跨國經濟合作概念。目前已有60國家和國際組織響應一帶一路,這些國家的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占比全球63%和29%。但如果只有願景及口號,而沒有金錢支援到位,一切不過是空中樓閣,「亞投行」的設立便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亞投行」全稱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一個向亞洲各國家和地區政府提供資金以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之區域多邊開發機構,總部設北京市,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2015年3月12日,英國率先提出申請加入亞投行,希望成為創始成員國。隨後,法國、義大利、德國等國也表態加入。至今,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確定為57個,當中14國為歐盟成員, 14國為20國集團成員,以及金磚5國全體。

亞洲擁有全球六成人口,但經濟僅占全球經濟總量的1/3,落後的其中一個原因,基礎設施不足限制了經濟發展。這些缺乏的基礎設施,包括鐵路、公路、橋樑、港口、機場和通訊等。根據亞洲開發銀行估計,2010年至2020年的10年間,亞洲國家與地區要想維持現有經濟增長水準,內部基礎設施的投資至少需要8兆美元,即平均每年需投資8000億美元。其中,68%用於新增基礎設施的投資,32%是維護或維修現有基礎設施的所需資金。
中國是這場大龍鳳的主角,貢獻居功至偉;但「亞投行」成立一事,英國人也功不可沒,相信講求「投桃報梨」的中國一定會為此送上一份厚禮的。習近平的超級國事訪問,受到英方超高規格禮待,幾乎可以肯定大禮已經隨團而至。小弟突發其想,除了高鐵與核電,英國倫敦素來以金融發達聞名於世,這份厚禮會否與金融業有關?

如是,那麼香港人的愛股--匯豐控股(0005.HK) 能否從中分一杯羹?
匯豐集團是由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經多年擴展而成,後者於1865年3月在香港開業,同年於上海及倫敦開設分行。1866年8月14日,匯豐銀行獲香港政府及英國財政部授權發行香港鈔票,自此匯豐銀行成為香港「準中央銀行」。同時,由於有香港「準中央銀行」的身份,使匯豐集團在80年代尾進行海外時收購時遇到很多麻煩。

為淡化央行角色,1990年12月17日,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宣布進行結構重組,成立一間集團控股公司,名為匯豐控股有限公司,並將匯豐銀行倫敦分行升格為匯豐控股的註冊辦事處,自此匯控正式入籍大不列顛。這被視為匯豐集團的第一次遷冊。遷冊後的匯控順利繼續其國際化的步伐,通過連串的大型併購活動,實現了金融版圖的全球化。

中國改革開放後,匯豐於1980年代重返中國,成為首間取得中國銀行牌照的外資銀行。2015年成為首家獲準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的國際性商業銀行,地位超然。如今,匯豐部署在亞洲地區的約40%資本,能為匯豐帶來78%的收益,去年匯豐在亞洲業務的資本回報率達到雙數位,而亞洲以外業務資本收益率卻僅1%-3%。另一方面,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歐美銀行的監管轉趨嚴格,匯豐也因種種原因而被歐美各國罰款,身為管理層自然取易不取難。

匯控作為商業機構,以逐利為本。當年遷冊倫敦,是為了進軍歐美市場,打造跨國金融王國;如今研究遷冊香港,顯然是為了向中央示好,以利其進軍內地市場、獲得更多人民幣國際化的業務,以及為實現上海上市打下基礎。

太公分肥肉,從有親疏有別。那麼在中央的心目中,匯控有無機會成為自己人?

近年,匯控的股價長期不振,而且沒有單一大股東。今日總市值約1.2萬億港元,中國的金融機構只需大約2400億港元,便能控有兩成匯控股權。匯控現就遷冊總部可能性作出研究,並於年底提交董事會作決定。在筆者看來,金融巨無霸改變註冊地,向來都不是純粹的商業決定,背後一定是有政治因素在作怪。筆者猜測,其中一個可能性,來自中國資金,可能已經成為匯控的最大單一股東,只是現階段還未浮出水面。

從英國支持「亞投行」,到習大大訪英之行的規格,可見中英關係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高度,英國容許匯控認祖歸宗,重新遷冊香港已非天方夜譚。筆者的睇法,匯控經歷「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最壞時刻已經過了。現價$62.30, 市盈率12.29,息率6.22。若有閒錢就買!買!買!筆者相信隨時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香港上海匯豐控股,「中國的國際銀行」。

一劍
溫馨提示: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招攬或要約,或推薦購買或出售任何投資產品。據此行動,風險自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